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談議課


議課的重要性
     在公開授課三部曲中,議課是教師協同專業成長最重要的部份。
   
議課是教學情境脈絡的意義化,議課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再檢視,議課是教學成長的起始點。

「議課是不是在談教學者缺點或優點?」
「面對同仁,萬一我在議課說的不好聽,會不會以後不好做人?」
「議課要不要給教學者建議?」
「對於已經上完的一堂課,也不可能重來一次,我們再來討論它,有什麼意義
「看完一堂課,我只覺得教的很好(或很差),沒什麼要說的,還要參加議課嗎?」
……
    面對著議課,帶著過往教學觀摩的經驗,老師心中難免會有些疑惑。

    然而,議課比觀課還重要,一場深入的議課,是可以讓教學者及觀課者同時找到進一步成長的出發點。

    要釐清對議課的疑惑,必須從議課的意義及目的來說:「議課是教學者及觀課者參與共同備課、公開觀課之後,依據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表現及參與者的發現,針對學習發生、教學困難進行對話、產生疑問,從個殊課堂活動中找尋普遍性教學議題,以利教師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因此議課有以下幾點特徵:
1.      教學者與觀察者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共同參與一堂課的形成及詮釋。
2.      根據具體的證據進行對話。
3.      深入課堂、聚焦疑問、產生議題。
4.      從經驗產生啟示。
可以說議課是一種課例研究,從實際課堂中找尋教師成長的契機。


    議課是教師協同共同成長的機制,從實際課例中找群專業發展的議題。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有效的議課上。有效議課,是將議課內容聚焦在「教師、教材與學生的交織」上,這些教織包含教師與教材構築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設計;教師與學生建立的聆聽、串聯、回歸;學生與教材運用的策略、反思與創造;學生與學生互動的合作、學習與聆聽;以及綜合教師、教材與學生形成的評量。
    在共同備課及公開觀課的基礎上,議課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檢視、聚焦、分析、詮釋、提問、形成專業成長議題。
    完整的議課在過程中可帶出「所見、所感、所疑、需行」四個層次的討論:先對話彼此的所見,舉出具體的教學設計、師生互動、學生表現,聚焦出特別需要關注的課堂事件;接著以參與者對教學活動的敏察,說出什麼地方令自己感覺很有趣、很驚訝、很感動、或是好奇,可做為進一步對話;再來分享自己的反思或疑惑,例如「今天學到了什麼?」、「在今天利用刪去法的策略教摘取大意中發現孩子不會判斷細節,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在議課參與者的對話中,共同針對疑問進行經驗分享,集合共同智慧,當然不一定要立刻找出確切的解答。最後,找出我們可以進行的明確專業發展活動,不論是社群研討、專書閱讀、教學實踐或參加研習。


    在三人以上集體議課時,應設有主持人,並建議依照結構性的程序:
(一)主持人開場。(感謝教學者、觀課者)
(二)教學者分享(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時的印象及遭遇困難)
(三)議課者輪流分享具體所見。(一、二點)
(四)教學者回應議課者。(可再補充教學理念或者請教疑問)
      程序三、四依實際討論情形反覆進行數輪
(五)主持人依上面對話中歸納出討論議題
(六)参與者對討論議題進行分享
(七)主持人串聯發言者對話,鼓勵後續專業成長活動。
(八)感謝大家。
若是三人以下的議課,可以依照教學後會談的程序進行即可。

    備課、觀課、議課是一組緊密結合的流程,每次議課的結束,也可以看成是下一次備課的開始。從備課開始直到觀課完成,可以說是教學聚焦深化的過程。公開授課在校本的實踐,是學校形成教學文化,構築同儕合作,發展教師專業,建立學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一環。目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已日漸普遍,相關資料也較多。然而議課是公開授課流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議課才能真正促進、協助參與者成長。

(本文參考劉世雄:《台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p99-p108、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劃辦公室:《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p5455,僅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