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7.09.05


各位敬愛的同仁,新學期快樂:

這些年來,教學的名詞(或風潮)吹拂著,讓我們身在其中欲靜不止,很難置身其外。然而不論是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學、專業學習社群或者是新課綱中的素養導向教學、公開授課(備觀議三部曲)、彈性學習課程、跨領域學習,所指涉的共同焦點都是「學習」--只是由不同的面向觀照學習這件事。

   學校的核心價值就是學習。學校是學生與學生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教師與學生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老師與老師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家長與教師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學校是專業學習的社群(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核心在傾聽與互學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書中提醒我們要保持著自我覺察與正向好奇、注意姿態和語態,可以發展出更有品質與深度的互動。

因應著不同的學習內容與目標,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在今年一月,國內翻譯出版了一本針對人類如何學習的研究,書名是學習的26種方法》,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三位教授共同執筆,書中依英文字母A-Z舉出了26種學習理論,並一一介紹該理論的原理、運用及例子。對於應該以教學專業自許或以學習專家自期的我們,這類書籍最大的意義在提醒我們檢視是否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將學習方法教導給孩子們,讓孩子在學習教學內時同時也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同時也促使我們省思,在眾多的學習方法中我們教會了孩子多少?倘使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我們希望教導出能夠終身學習的公民,那麼我們將不只是傳遞學習內容而已,也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學習的專家,熟悉並能運用學習的方法。

除了學習方法,我們給孩子的學習內容同樣重要。在學校最該教什麼?》及國內各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例子裡,都提醒著我們,除了按照教科書的領域學習,學生的學習還有許多的可能,還有許多重要的學習可能被虛無化了。《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告訴我們:「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力」),比IQ更重要,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進一步提供了明確的步驟,建議我們幫助孩子們擁抱學習和成長、面對挫折與適應。相信從教學現場的經驗,我們也都同意學習的動機與態度往往比學習的策略與技巧來的更重要,尤其是在協助學習落差孩子們的時候,非認知能力往往更能促進學習。

老師,就是促進學習的重要他人。

今年暑假,在一場研習中,看到了國教署給中小學新進教師的教師志業宣言,我覺得很棒,在此與各位同仁分享,莫忘初衷:

我以最真誠的心─
我願意投身教育志業,
用愛心與熱情關懷每一位學生,
用榜樣與公義引領每一位學生,
體察其需求,
啟發其潛能,
開展其視野,
厚植其素養,
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夥伴,
燃亮學生未來的希望與可能。

我願意與教育同僚
共享專業發展,
促進教育創新,
齊心實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之使命,
成為具有教育愛、專業力、執行力的新時代良師。

我誓將恪守此教師志業宣言,
以弘揚師道,鐸聲永傳。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聆聽是教學的開始,說話是教學的靈魂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6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校務會議校長報告


聆聽是教學的開始,說話是教學的靈魂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6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6.06.26
各位敬愛的同仁:學期將盡,感恩辛勞!

    從聽覺轉向的觀點,學校是由聲音構築而成,課程的形成是由於聲音,課程的表徵也在於聲音。從一所學校日常的聲音,我們可以「聽」出學校的文化、氣氛和教學信念,我越來越常用聽的,來感受我們學校,不論是在課堂的師生互動、課間的學生對話、課前課後的教師同儕討論。

    聽和說是學校日常的主體,貫串了教與學、貫串了行政與教學、貫串了親師生關係的建立也貫串了教師社群的成長。教學的精進也就是聽與說的精進。

    「聽」,不只是聽到,還要能夠做到傾聽。不論是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或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都強調傾聽的重要,其中包含對自我的覺察和聆聽的姿態以及正向好奇,以達成專注理解。當我們能夠傾聽他人時,同時也必將更能夠傾聽土地、傾聽自己。因此佐藤學說「教學始於聆聽」,「耳朵()是教學和學習的主要方法」。

    伴隨著傾聽,會產生寧靜的語言。不論是課堂上或是教師同儕間互學關係是從聆聽開始,進而產生內在對話,接著而來的表述,也必是輕柔而自在的。

    我期待老師在運用語言時,能帶入「成長性思維」。在今年三月,親子天下翻譯出版的《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一書中介紹兩種思維方式:「成長性思維」與「定型化思維」,「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因此會避免挑戰與失敗。擁有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的孩子, 認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他們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更加樂觀積極,他們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最終走向成功。想想我們曾經學過教育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與自我預言,就不難理解成長性思維在教育上的運用。成長性思維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和培養來獲得。我相信,老師在語言的運用是培養孩子不同思維的關鍵。

    在倡導校園美感、課程美學的思潮下,我相信藉由傾聽與正向語言的和諧寧靜課堂,是可以展現學習的美感,深化到孩子們學習態度,進而符應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導向教學,同時有助於教師同儕、學校親師形成學校學習共同體。

    暑期將屆,成長不息,感恩同仁們這學年來的用心與成長,祝福大家。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教學在內心與世界交會處--遇見孩子遇見世界遇見自己

雲林縣崙背國小106學年度上學期期末暨下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
年末歲初,冬逝春來,感恩辛勞,敬祝各位同仁教安:

    年年相似,歲歲不同,年歲流轉間,總不禁反思,在每日的教材、學生與行政庶務的交織環繞中,我們對教育的熱忱究竟是漸被磨光還是越磨越光?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來說,身處真實社會的成年人階段心理關鍵挑戰在進退間的平衡(生產繁衍VS.頹廢遲滯):一方面期待進取,以充沛的精力創造工作意義;一方面希望拒絕某些不必要的任務與責任,以將有限的精力做最大的發揮。這樣的的心理發展挑戰對我們在課堂中的教學決定,往往也產生了影響,我們都想要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好,但不想陷入疲於奔命。

    拜網路傳播所賜,教學策略技巧百花齊放,名師輩出,各式研習此起彼落,教育議題風起雲湧,好不熱鬧。多數老師們不論是自願或被動,也負起更大的學習責任與壓力。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策略、工具讓老師們學習、選擇運用在課堂上,固然是好事,但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教學方法片段的進入到課堂,不盡然都能有效的提升我們的教學。

    《教學的勇氣》告訴我們:「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認同(identity)與人格統整(integrity)」;對涉及優質教學的努力,我們常思考「what」、「how」、「why」的問題,但我們極少思考who這個最重要的問題:這位教學者的自我(self)是誰?老師在課堂裡的投入與表現不只是教材的呈現,也不只是對學生的反應,更是自我內在的投射,包括內心的渴望、恐懼、自豪與相信。

         教師自我反思是重要的,要與自我內在教師對話,詰問自己:在每日的課堂的工作中,「有哪些事令我生氣勃勃,充滿活力?」 、「有哪些事只是為了滿足外界對我的期望?」、「有哪些事只是因為規定不得不然?」、「有哪些事我渴望做到更好,但因恐懼令我卻步不前」、「什麼時候我會樂在其中?」、「這樣的教學適合我嗎?」、「這是不是真正的我?教學不只是執行,也絕不是由上級、學者、社會大眾告訴我們做這做那會更好,教學可以是實踐自我的歷程中,同時讓孩子、世界因而更美好,真正的教學改變源自於自我心智模式的改變。

          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中強調: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性」兼備的專家,內在的體悟、直覺等非概念化的「默會知識」與「科學專業知識」同樣重要。所以除了不斷地參加研習、吸收新知之外,更應探索內在的生命世界,勇敢的面對自己、相信自己、成就自我身心靈健康。

          要成為更好的老師,不必然要是名師或像名師,但一定要是自己,是更好的自己,是有勇氣面對恐懼、審視自我、相信自我能夠有更優質教學的自己。畢竟當我們向內自我審視時,所看到的不一定是閃閃發光、令人自豪的東西。但因為我們相信更好、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們願意坦然接受現在不完美的自己,並且將在教學實踐上努力超越自我

    Frederick Buechner說:「職業是你內心深處的喜悅與外部世界的需要相會合的地方。」期待並祝福各位在教學工作中都能身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