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中國河北邢台橋西區骨幹教師輔導團來台交流觀課筆記



中國河北邢台橋西區骨幹教師輔導團來台交流觀課筆記
20151119於彰化南鎮國小
教學主題:議論文
教學材料:〈壯哉!少年遊〉、論據「健康最重要」補充資料(蕭伯納、莫札特、居禮夫人、哥德等軼事)、學生範文〈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課堂情境:學生分組坐(五組,前三後二)、單槍投影、黑板兩側留做板書
教學活動:
         課前發下教學材料,請學生閱讀
         (上課鐘響)
         單槍投影揭示教學主題:「怎樣寫好議論文」

        T誰來說一下今天上課的主題
        S議論文
        T完整說一下
        S怎樣寫好議論文
        T你怎麼知道的?
        S前面有寫。
        T很好!您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多發現,會學習的更多。
        T有沒有寫過議論文?(有)什麼文章?(……)有沒有自己的看法?
        S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T你有什麼看法?你自己的看法!
        S孝順
        T百善孝為先,我認為你的看法是正確的!

        S健康
        T你的看法是什麼?(……)舉一個例子!舉兩個例子
        單槍投影揭示:「光有看法還不行,幾個例子來證明」
        (學生齊唸)
        請學生看〈壯哉!少年遊〉,T:這篇文章,作者有什麼看法?(旅遊)對!旅遊
        T看法有一個說法(名字),叫做論點。
        T這篇文章,作者舉了的幾個例子?(三個)三個!肯定有!還有沒有!
        全班一起讀文章,找出了司馬遷(史學家)、徐霞客(地理學家)、白居易(詩人)、沈括(科學家)
        T例子也有個好聽的說法,叫論據。這四個例子的共通點都是歷史上的名人。
        單槍投影揭示:「例子後面加感想,名人事例最理想。」

        S低語,旁邊的孩子幫說:自己的感想
        T對幫忙的孩子說:你您真是耳聰目明啊!
       請學生讀讀範文,分析論點(劃線起來)、找出論據(劃線起來)
       →論據只有一點(表哥的例子)→請學生幫忙補充論據(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學生補充寫作

       T點起一位孩子,孩子不敢唸,由旁邊女同學代唸補充段(莫札特的故事)學生在最後加上了自己的感想。
       最後結尾:「光有看法還不行,幾個例子來證明。例子後面加感想,名人事例最理想。」四句再唸一次,鞏固今天的學習。

觀課思維:語文教學從理解走向運用,在語文工具性中兼顧人文。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為何要共同備課





        開學前,分別與各年級導師進行備課的的對話,聽老師們談談對於國語、數學在第一次訂評量範圍內的文本及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前應做的檢核、各單元的重點概念即能力、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老師想要進行的教學安排及評量內容。每個學年都只有一個小時,所以當然一次是談不完的,重點在鼓勵老師們深入文本、看到學生、期待自己。

        與其中一個年級討論時,有位老師坐在一旁,從頭到尾不發一語。

       短短一個小時「與校長有約共被」時間一下就結束了,因為發現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討論完,學年主任就邀集各老師再次共備討論,並請大家說說適合的時間。

    「為什麼要共同備課?你們剛才在那裡討論的文章結構、文本段落大意、句型、相似詞、相反詞、部首部件、寫作指導還有閱讀提問等,在教學指引裡都有,我以前只要把指引看熟,掌握了重點教給孩子,他們都學得很好。要有額外補充,教科書商也匯幫忙提供,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共同備課?我覺得有些浪費時間」那位討論時不發一語的老師對學年主任這麼說。

        開學前兩天,大家都忙,因位有成員反對再次約時間共備,所以這個學年接續下來的討論也就不了了之了,畢竟有討論習慣的人,是可以私下再找同仁一起備課的。

        這事因引發我的反思:「為什麼老師要共同備課?

        當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這樣的課堂三部曲已被視為發展教師專業,實踐課堂改變的核心步驟;並成為校本深耕課程與教學,提升學生有效學習重要歷程,這問題必須要釐清,才能有意義的伴著老師一起往前走,避免人云亦云的流於形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依本校老師提問的理路,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來探討:一、「教科書教學指引裡(以國語為例)都已經幫老師們做好了文本分析:內容結構、段落大意、生詞解釋、生字重點,老師們就依指引來教學應該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再花力氣分析文本,建構教學重點?」、二、「自己準備要教學的內容就好,為什麼還要花時間一起討論?」

        就第一個部份來說,大家都很明白「給魚吃,不如教會釣魚」的道理,這道理用在教學上就是「教學生教材,不如教會學習」。可是要教會孩子釣魚,老師自己也要先會釣魚。從教學指引獲得的文本分析、教學重點等,就是書商直接給老師的魚,不是老師自己去抓來的。老師從指引得來的教學重點在拿來餵給孩子,要能培養孩子學會釣魚,真的是「緣木求魚」。唯有直接面對教學的文本,下功夫解構(篇段詞字與寫作)後再從新建構,帶領著孩子邁向學習的歷程,以探究的精神踏實的「發現」、「學習」,才符合教會釣魚的理念。當然在這過程裡,教學指引會是我們有用的參考。

        第二層要思考的是:準備教學的路上,老師是不是一定要有夥伴?自己備課,當然可以!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在準備的教學的歷程裡,只靠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有時會有侷限,對自己的成長助益不大。若是能夠與一群目標、志趣相投的夥伴,共同投入對教學的事前工作,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從不同角度解析教材、想像教學、檢核學習、補充內容、連結生命,踐行「教學即探究」的理念,那麼老師在每一次的備課其實也都是促進自己的成長。

        教師共同備課,不是時髦,不是被動配合,應當是基於促進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而發展出同事間的學習共同體,是「教學相長」的職涯生活具體展現。為何要共同備課?因為幫孩子、幫夥伴,更重要的,幫自己。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建立以「協同」、「探究」及「實踐」為核心的教師學習文化--104.09.03校務會議報告



         今年暑假71314天,在國立中正大學,聚集了1700名來自全國各地以偏鄉為主的國中小教師們,辦理了一場大規模教師自主的「共同備課」,由教學現場的教師擔任十二組講師、助教,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教學的實務及策略,寫下了台灣教師自主研習的新歷史。

        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已經不再限於「由上而下」、「零散片段」、「配合政策」的單一演講式進修研習,越來越多的老師嘗試著經由提出疑問、相互分享、相互激勵、勇於嘗試改變,針對學生問題、教材疑難,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發展出更棒的教學工具,進而寫下一個個的教學實例,在分享的過程中,修正、改善。

        教師的學習,已經走向「協同」、「探究」及「實踐」。

        不論是教專、學共、評點課或學思達等翻轉教育,都共同強調「備課」、「觀課」及「議課」的課堂三部曲,以求教學再精進,藉以發展出有效教學。這樣的三部曲必須加入集體智慧,才能夠體現出深層的學習意涵,所以就成為「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在這樣的思維下,發展教學時,各位同仁間的相互對話、相互聆聽就是必要且重要的歷程。在這樣的歷程中,同仁們保持著謙虛開放的態度,針對探討的主題,思索自身經驗、教育學理及他人見解,在彼此互動中,釐清教學的思維、探索文本的意義、發展教學的流程、理解學生的迷思與挑戰、設定課程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很重要,比直接得到結果還更重要,群組投入其中,將自然形成「教師的同僚性」,老師們可以得到不假外求的支持力量。

        教學的工作,必然帶有探究的成分:產生疑問、形成問題、研讀資料、形成假設、嘗試解決、分析結果、驗證假設。這當中,未必要如同寫論文般的嚴謹,但研究的態度是一致的。以每一位老師都會遇到的「一般補救教學」來說,必須透過有效的教學及針對單元內困難概念進行診斷與補救,老師們必須採取探究的態度與程序,了解全班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聚焦成具體的問題,詢問有經驗的老師或閱讀資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實施在課堂,最後再從學生的學習成果分析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策略。再舉更具體的例子:六年級數學比和比値單元中「比的應用」來說,部分學生會對應用文字題求答是「部分」或「整體」產生混淆,老師必須要先界定出孩子是不會計算還是不知要算什麼,如果孩子是不會判斷要算什麼,那麼老師透過閱讀資料(或詢問),可以發現導入「畫線段」圖示有助於學生找到問題,進而將此帶入課堂教學中,再從學生學習結果檢視如此教學是否有效,這個流程,就是教學探究的例子,而這樣的教學探究還可以經由「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課堂三部曲求得更周延更深化的實踐經驗。

        教學有歷程意義,但也是成果導向的,教師所有的學習與成長,必須經由實踐,在課堂產生真實的改變,才對教育有意義。老師們在職成長的過程中,參加過太多太多「聽了,但永遠不會做」的研習,這是浪費,不是成長。20158月遠見雜誌以「0.1的改變」為封面標題,報導了許多教育界正在發生的改變,0.1之所以能夠產生力量,重點在於實踐。老師的專業,永遠不在於「聽了某某的演講」、「看了某某的書」,而在改變,在理解班級孩子後,亟欲基於教育理念而做的改變。真正的實踐,發生在課堂,可以是模仿(數學日記、自然筆記、班經薪水制、學共分組),也可以是創新。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記得要留下紀錄,適時省思,討論修正,也必須透過集體智慧的分享:備課、觀課、議課從中提升自我的教育專業實踐力。而這些,必須從導向孩子學習成果的改善,才有意義。

        教育工作終究要回歸到教育價值的實現,不是去完成上級交付的工作,不是滿足哪一樣評鑑要達成的指標。老師自己、年級伙伴、同領域教師、社群伙伴、教專觀察伙伴等就是教師成長的友群,教室課堂就是教師成長的基地,以自身教學工作的實務問題,不論是教材教法、學生輔導、班級經營、課程研發、教學精進等從切身的問題出發,尋求真實的解決改進,抱持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永續成長」的心,面對孩子、教材及自己,如此,才是教學相長,才能長保熱忱與專業。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老師,您備課了嗎?



老師,您備課了嗎?

    暑假已經過了一半,孩子們在數週後即將回到校園,開啟新學年的學習。老師們,您準備好了嗎?

    陸續聽聞到一些老師們,利用暑假出國、環島,但七八月,除了持續的行政事務外,對老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備課,完成備課,不是外界或法定給予的工作,而是教師對自我專業負責的基本態度。

    在學校現場,許多學校及老師利用個兩三天,開課發會、年級及領域會議:討論學校重大行事、年級共同行事、議題融入課程等行禮如儀完了,再加上個整理教室、準備簿本、班規就當成備課了。

    然而,這樣的備課是不完備的,做的只是備課的外圍工作。備課的核心主題很簡單:「學生,學什麼?教師,怎麼教?」從一堂課四十分鐘,應該如何進行到一整個單元的所有安排,是前應該有清晰的藍圖。所有的備課工作,不論是自己備、學年領域共同備課、網路社群備課等,都由這樣的核心出發。

    因此,教師備課要做的是以下四項:
一、    分析教材內容、
二、    安排學習經驗、
三、    瞭解教學對象、
四、    擬定教學評量。
從課本出發,踏實地深入教材文本,看懂每單元課本教材的脈絡、單元能力的前後連接及各領域間的橫向聯繫。

        翻開課本,老師要能熟稔整學期各個單元的架構,以國語為例:要能清楚各單元提供了什麼樣的寫作連結(文體、段落架構、主題內容、詞句),老師們要提供什麼樣的鷹架幫助孩子學習到閱讀策略及寫作方法、每課一重點要安排哪些語文學習的要素。每篇課文,要如何帶入語詞及生字,就以識字來說,是要分散識字(隨課文識字)、集中識字( 歸類識字 )還是字族文識字...,這都仰賴老師在事前備課時用心深入,掌握文本特性,進行安排。接著還要設計好教學策略,擬定關鍵提問,提供學習工具(圖、表、學習單等)設定「查核點」,這些,都是備課要做的工夫。

    再以數學及自然等領域來說,教師要先掌握單元主題往前往後與各學年的銜接,也要清楚在單元主題下,有哪些次主題,還有這些次主題間的聯繫關係。當然老師也要能看懂課本,明白在課本裡編輯們提示了哪些重點,有哪些必須具體操作,又有哪些是要發展延伸。

    在教師減授鐘點、寒暑假被明訂備課的今日,不論是外界還是教學現場,對於教師做好備課的期望是越來越殷切,走進教室才翻開課本,數十年如一日的教法已經不符時代對老師的要求了,敬愛的老師們,您,備課了嗎?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善庖者,不妨說一口好菜

        開車聽廣橎時,偶爾會聽到美食節目。來賓是各式佳餚精饌的料理達人,好的主持人,往往可以問出關鍵問題,引領廚藝家說出食材挑選與處理、刀工、火候、料理順序、……等等問題,說出了一口好菜,口沫橫飛,引人口水直流,有時還有助聽眾,學個一兩手,精進手藝。

        在教學現場,這類將程序性知識化為口語表達,發展後設掌控,並藉由提問互動,相互分享,釐清疑惑,是有用且必要的。其思索脈賂、建構整體、問題假設及解決都靠著對話或自敍完成,即所謂的說課。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教學前會談]就是說課的一種:觀課者(評鑑者)以鼓勵、引導、傾聽的態度,與教學者共同建立淸晰旳教學心象,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材分析及呈現、學生背景及特別學生、教室環境及布置、評量方式及補救等等談論一堂課的開展,最後決定後續觀課的焦點。

      翻轉教學的共備裡,也有說課。不論是學思達講義、MAPS、曼陀羅、PISA閱讀提問、行動學習等各種有名稱、沒名稱的教學,都強調從教學策略遷移到學習策略;學生從互動互學發展到主動自學、行動共學。在說課時可以從工具選擇、教材分析、提問內容、分組方式、任務分配、學習檢核、課前預習、課後延伸等一一說明具體規劃方法。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是由導入、開展進到挑戰(跳躍)的歷程,教學活動中應有探究、合作、表達等學習要素並透過傾聽、串連、回歸達成與他人對話相遇、與教材對話相遇、與自己對話相遇。教學者要掌握學科本質,秉持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可參酌逆向教學設計(Backward Design)方式,從欲評量之學習結果回推課程發展。說課時即依上述課程設計原則,在共同備課時間,進行教師同僚的討論,並以同僚展現專業支持為依歸,建立教師間互學關係的學習共同體。

        說課,可以是教師集體備課、共同備課中最簡單的形式,不分學校規模大小,只要有二人以上,皆可施行。目前政策鼓勵教師建立專業社群,說課是社群活動中易做、經濟、有效的可行作法。更重要的是藉由說課交流形成的彼此專業支持的同僚性,是教師專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

      最後,要提醒的是,說課時正向積極的態度很重要,保持謙卑、相互學習、大方支持、聚焦學生與學科本質、認真投入等是說課是否有效的關鑑。另,在對話式的說課時,説課者與對話者的關係有些類似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人云:“三分逗七分捧”對話者用心的回饋與發問,會有助於說課內容的深入與清晰。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



    最近兩週內,陸續進行了一場校內教專公開觀課的教學、到嘉大附小進行學習共同體的備課(教學前會談)、觀課與議課(教學後會談)與到鄰近學校分享備課、觀課與議課的講座,分別扮演著教學者、觀察者與他者,嘗試著對教學不同的角度與距離。

     其中,在臉書分享到嘉大附小觀課的動態時,有人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觀課,觀什麼?」一時籠統的即時回答了:「教專觀規凖,學共觀學生互動,翻轉觀學習」的答案,這片面答案不全面,也不深入。這個問題,應該是每一位教師,自己應該清楚思考,並且反覆詰問的。

    備課、觀課、議課(還可以加上說課及寫課)幾個詞雖然普及沒多久,但是在近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精進教學、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學的政策及思潮助長下,已經是老師們耳熟能詳的專業流程了,加上「古已有之」的教學演示觀摩,提供我們豐富的經驗,所以對部分教師而言,這或許只是想當然耳「不學而成」的新瓶舊酒。

    然而,真是如此嗎?有的人可以從每次的「備觀議」逐步累積功力,教學相長,有的人卻總是原地踏步、不動如山,原因何在?我認為還是要回到源頭,從新思考每一位教學者、協同者、觀課者對「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這大哉問的深刻省思與釐清。

    一堂課,不外乎學生、教材與教師三者脈絡發展與交織,換個方式說就是「學習策略」、「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互動與交融。備課、觀課、議課就是針對學生學習策略、教材學習內容、教師(教學)--學習經驗的深入、細心、敏察的關照、思考及反省。扎實的「備觀議」過程,是每一位老師立定腳跟再出發的重要礎石,其中有學習、有思考、有實踐、有對話、有省思、有修正,構築成一個動態的成長歷程。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因為是由政府政策推行,以有效教學實證研究為基礎,必然有較嚴謹的步驟與規範,以校內形成的共識規準為教學依歸;學習共同體是由「互相學習」的願景發展出各國的實踐經驗,不強調一步一步的SOP,但總不能與其「公共、民主、卓越」教育哲學相悖;教學現場草根倡議的翻轉、創新教學則是出自各名家(張輝誠、王政忠、陳麗雲、溫美玉、卓憶嵐、屠淑玲、林怡辰、吳明亮、蘇明進……等很多,很多可以算也可以不算)在各自崗位上,踐行理想、相互串連激盪發展出備課模式與技術、對觀課、議課、說課、寫課則有各自的樣貌、規範或不規範。所以在進入備觀議的流程時,要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是依哪一種前提下,依何種目的進行。

    總的來說,備課、觀課、議課、說課、寫課對老師深化學習、釐清盲點、吸取經驗、反思教學、印證理論是有的幫助的,而這些幫助效果要看投入其中的用功而定。相信很多老師都樣這樣的經驗,教過幾十年的書,印象最深,往往都是自己曾經最用心準備、得到最多回饋的課;觀課時也是如此,看的越精、記的越細,疑惑越深,自己事後的所得越多。

    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下次若再有人問,我會說:「這是好問題,先問問自己,你說呢?」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3學年度第二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4.02.25



各位同仁新年好!

    學校的核心目的在學習,除提供學習、組織學習之外,更要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學習的主體包含了學生、教師、家長,也包含行政組織也要進行「止於至善」的不斷學習。

    教育部長在今年初教育局處長會議宣示「今年是『教育創新行動年』,教育部將推出更多創新計畫與法案,全面推動翻轉教學。」何謂翻轉呢?王政忠老師下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注解:「翻轉的意義,其實就是嘗試回到事物本身應該有的樣子。」拋下各種的名相,我們可以省思:教育,本質為何?學習,本質為何?我們不應是在追求流行風潮地實踐「學習共同體」或「學思達教學」,更應當是從觀察、困惑、對話、求知、實踐、省思的教學成長中,協助孩子學習、提升自我學習。

    與此同時,本縣新任縣長在「十全十美,邁向卓越」的教育政策中提出「全人教育」的指示,所謂全人教育,「是指以『學生』為主體,透過教育歷程,統整學習內容、觀念啟迪、實踐體驗、分工合作及創作欣賞,培養學生在德性、智能、體力、社群、美育、事業及情緒等範疇有全人發展,並有效達成潛能充分發展與培養完整個體的目標(吳清山、林天祐,2003)」全人教育的主張,可以是「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好兒童」的教育目標,也可以是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都是我們學校不斷強調「為孩子一切」的相同理念。本縣為踐行全人教育將提出以「品德力」、「學習力」、「健康力」、「創造力」、「探索力」為架構的實施方案,這也提示我們應當看到、培養、鼓勵、支持、等待每位孩子更全方面的亮點。

    可預期的,接下來在校務評鑑、校慶運動會、畢業系列課程及其他大大小小活動中,會是忙碌的一學期。我期待各位同仁,在忙碌的節奏中,能隨時關照到自己的身心,不隨著逐日忙亂的事務而團團轉,謹記教育的使命與初衷,為孩子、為自己,立定腳跟,找對方向,一步一步踏實地實現教育幸福。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3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4.01.21



        感恩各位同仁,這學期來的積極投入付出,讓崙小團隊充分展現出「主動、互助、共好」的優質理念,聚焦在開啟孩子的幸福能力」學校願景下,踐行了「一切為孩子,為一切孩子,為孩子一切」的教育目標。

    自暑假以來,我們開始了「學習共同體」的旅程,這場寧靜改革,在崙小雖然進度緩慢,但從共同備課開始,陸續有班級改變了座位安排、改變了教學方式、辦理公開觀課、學習議課、同儕互助提升,課堂的風景改變了,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有更好的學習,佐藤學教授提醒我們,教育者最重要的事:「先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透過凝視與諦聽,注意課堂上每個微小的細節,在教學中導入主動學習、互動學習以完成共同學習(意同詹志禹教授提倡的主動、互動、行動),最終目標是培養出自學、終身學習的能力。

    這學期在孩子的多元表現也是豐收的一學期,感謝各同仁的指導,孩子們不論是在國語文競賽、豐泰盃樂樂棒、縣美展、縣田徑賽、客語生活學校藝文競賽、環境教育繪本、尪仔冊說故事、特奧滾球賽等對外競賽或崙小之星、廣達游於藝、校內體育競賽等都有很優異的表現,在成功的經驗中,累積了未來人生的自信基礎。

    對孩子的生活教育及情緒管理的指導,是我們越來越需要重視的問題,相信各位同仁們也有所感:「與人相處」、「對事負責」是少子化這一代孩子越來越重要的學習任務,其重要性絕不低於學科知識的學習。對此,班級經營與課程教學應是合而為一同時兼顧的,絕不該有:「因為趕進度,所以……」的藉口存在。轉化課程知識為生活實踐讓孩子從生活中的灑掃應對、協同學習、互助成事,同時養成知識、技能、人格的成長。

    非洲古諺:「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全村的力量。在學校裡,照顧每一個孩子單靠導師的力量是不足的,有些孩子,需要行政、導師、科任甚至前後任老師及全體教師們共同關心,結合家長、專業服務(輔導、特教、社工、醫療)一起來幫忙孩子,在我們崙背國小,決不允許任何一位老師孤單的面對孩子、學生家庭、親師溝通而來的困境。各同仁間要相信彼此,彼此間是互助的力量,「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我們要勇於關心彼此、勇於接受關心。

    寒假,除了休息調整身心外,也是自我充實最好時機,在翻轉教育潮流帶動下,全國教師對教學精進、課程活化、課堂創新、評量改進、班級經營細緻化、深化學習策略、閱讀理解策略、社群共同成長等風潮方興未艾,我們只能不斷的學習,透過閱讀、研習、實踐、對話、省思,自我成長,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

    最後謹祝福大家有個身心靈都豐收的快樂寒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