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教育的真諦在教人成人

 

雲林縣公誠國小109學年度上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9.09.02)

    賈馥茗教授說:教育的真諦在教人成人。亦即教育是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這呼應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觀意味著看重人的「內在品質」,譬如:頭腦、情感、創造力、想像力、憐恤心、好奇心、尊重感,與實現自我的期望,這些內在品質有助於人類達到真正自我完成與社會和諧互動。學校的核心價值是學習,全人教育的理念就是學習價值的依歸。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開宗明義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學校教育應當強調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發展多元互動提供實踐力行的機會。台灣,KIST學校以(Work hard, be nice)為共同校訓,正是本著這樣的理念延伸。

    賈馥茗教授同時也說: 成人者,必先成己;教師在成就別人之前,不要忘了要看看是否先成就、充實了自己。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學與學習兩者的交織,我們在成就人的歷程中,也在實現自己。參酌佐藤學提倡的學習共同體的同心圓,全校上下、裡外,凝聚共識,相互支持,彼此學習。以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為圓心,以教師課堂實踐與省思當作第一個圓;第二圈是校內同儕間的相互支持與學習(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領域研究…);第三個圈才是外部的專家指導或全縣性研習。也就是說,身為老師,我們的專業成長應以課堂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困難當作我們教師成長的出發點。

    要從課堂學生的學習出發,首要的是教室裡老師對學生的傾聽理解,傾聽理解學生的思維,同理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發現他們學習的產生與遷移。單向的灌輸必須改變成師生共創課堂,重視生成性的教學。同時老師要理解教材中概念的發展與銜接,於是,共同備課的同儕對話支持的文化不可或缺。從這樣的觀點,就可以理解所謂的公開授課不單單只是配合新課綱的形式而已,在促進學生理解與教師專業成長發展上有其實質的重要意義。

   對學校教育而言,環境一直在改變,然而,教人成人是教育不變的本質,吳清山教授也說:教育是透過學習的過程以期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成為具有良好知識、品格、體能的成熟個體,以追求幸福的社會生活。期許各位同仁用這樣的理念來看待今年校務評鑑、六十周年校慶等行事,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成長。

祝福各位,感謝各位!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成就孩子的多元


雲林縣公誠國小108學年度下學期期末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9.07.08)
各位敬愛的同仁:

    感恩各位辛勤照顧孩子學習付出的每一份辛勞!

    在學年伊始,個人提出了「團隊」、「學習」與「承擔」三個核心價值。在學年末,還是以這三個目標檢視自己,並期許更加努力,同時也感謝各位為成就團隊的努力、投入學習的付出與積極承擔而共好。

    喜歡和各位一起工作,喜歡在工作中向各位學習,喜歡在為了踐行初衷而承擔,喜歡我們是一個團隊。

    學校因為學習而存在,以團隊的力量「為一切孩子,一切為孩子,為孩子一切」工作。每一年級,每一領域,每一處組的同仁,發揮不同的專長與力量,照顧孩子的學習。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課程與教學的任務不外乎是「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黃武雄,《學校在窗外》)及兩者的交織。以今年的日環蝕為例,日環蝕,日偏蝕等天文現象在日地月系統的相關單元早已學過,相關的影片、相片或圖說也都隨手可得,為什麼還要親眼觀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驗,有不可取代性,經驗當下產生的意義連結、喜悅感動,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圖說可以替代。但學習只憑藉具體經驗也不足夠,古代的人,見到日蝕現象,產生的理解與現代人並不相同,因為具有的抽象知識不同。因此,經驗與抽象,情境與知識是相輔的,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向學生介紹棒籃球比賽的規則,只靠一條一條的解釋條文是不夠的,必須加上適當的情境與經驗,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

    在這學期一次公開觀課中,我見到本校老師帶著孩子利用繩子進行長度間接比較的教學,在對教室內物品實際操作(直線、曲線)經驗中,孩子們建立起複製長度後的直接比較技能,進而可以銜接到後面長度的個別單位比較。這是108課綱中強調的:建立學習與生活的連節,教學中安排適當情境。

    偶爾,我會看學生的家課,可以看到各位老師的認真,常常規畫了許多提升精熟的練習,老師們也很用心的批閱與訂正,這些努力與用心,從學力檢測的結果中我們學生各科平均答對率略高於全體,可以得到驗證,令人欣慰。然而,這也讓我反思:反覆的透過習題、透過抄寫對學力的提升是否有所侷限?對於真實的理解、建立長期的學習遷移,有多大的助益?這樣的練習是否廣泛呼應到能力指標與學習重點的達成?參照布魯姆(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是否有所偏廢?還有,更重要的,對學習落後的孩子,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果?在今年五月份的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的結果中,施測未通過的孩子,需要我們更加的關注,幫助他們。

    當然,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學習,不只學力,我們尊重並欣賞孩子的多元樣樣貌,我們更關心孩子在面對學習時對自我的認知,藍偉瑩在《教育,我相信你》中提到「學生是老師專業成長的『老師』」、「讓孩子在多樣態學習中成為獨特的自己」。達成這樣的目標與歷程,我們需要與家長有更緊密的溝通,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共同為「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這本書中又說到:日本學者佐藤學曾說:「以學生為中心」,卓越沒有統一的標準,而是竭盡全力,以自己的能力做到最極致。假設老師對於「卓越」的標準只有一種,他們學生會感到挫折,老師也會感到失望。

    即使是最短的暑期,還是要善用,充電再出發,學期結束就是備課的開始。感恩暑期中繼續堅守崗位、不論是協助各營隊課程、努力營繕或是為迎接新學年的付出。

   
感謝,並祝福。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求變,是最好的應變


雲林縣公誠國小108學年度下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9.02.26)
各位敬愛的同仁:
    經歷了台灣自1945年以來首次的延後開學,學期伊始,我們仍然面對著許多不確定。很難預想到,武漢產生的病毒變異,透過輕忽的傳播,在短短時間內影響改變了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甚至是奪取了性命。

    全球化已然形成,網絡彼此影響,蝴蝶效應加速,可以確定的是這世界的改變越來越快,然而教育呢?

    在政府宣布延後開學後,線上教學、自主學習等資源工具及方法紛紛被分享、討論,許多人在思考「停課不停學」的可能與方法。

    更關鍵的問題是,教學除了講述、除了排排坐之外,究竟還有多少樣貌?,我們應該還有還有哪些努力?學生的學習除了在教室裡的聽講,還有哪些可能?

    現在的教學風貌,大抵是從工業革命後追求效率的產物:將同年齡的孩子擠在一間教室中,用同樣的教材、用同樣的學習標準,用表面上最有效率的方法,將國家政府認為最該學習的知識切割成各個科目教授給孩子。從學習樣貌來說,百年來,改變不大。
    慶幸的是,教學科技、數位媒材以及真實生活世界都為我們追求改變提供了支持與可能,教師及教科書,早已不是學習的全部

    在這急遽產生變化的世界,期待孩子們有應變的能力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老師具有應變的能力,應變的能力奠基在求變的態度與實踐。教學方式的改變建立在教學的自覺與自省上,透過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觀察,不斷的求變;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學習,支持專業成長。

    福祿貝爾在人的教育》書中說:「所謂人的教育,就是把身為一種能夠有意識的轉變、思考、覺察生命的的人,對之加以鼓舞和引導,使他以自覺和自律的方式完整無缺地展現內在的規律,並指出加以達成的途徑和方法。」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全人教育中,教師的自覺與改變的重要。

    在學校「所有的老師照顧所有的孩子」信念下,我們的角色是引導、支持、陪伴每一位孩子學習,協助他們能夠面對不斷改變的未來,身為教師,勢必要從自我教學改變的勇氣與實踐開始,展現不同的學習樣貌,期待在我們社群的共學與教師自我覺查省思中,幫助孩子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學習,是學校的核心價值


雲林縣公誠國小108學年度上學期期末校務會議校長報告
各位敬愛的同仁
感恩辛勞,共同照護孩子們的學習。

    很幸運的能夠和各位一起學習,這學期來,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創造了許多優質的學習經驗,期待未來,我們在課程與教學上,能有更多的用心,致力於「照顧好每一位孩子的學習」共同的初衷

    學校的核心價值在學習。

    在這個信念下我們關注實踐促進學習、探究如何學習以及團隊中的共同學習、相互學習。這也正是108課綱中自發、互動、共好的具體體現。

    台灣學生在國際各項數學評量(例如:TIMSSTASAPISA)中,屢屢呈現高學習成就、低學習動機的兩極化現象,也有人以「無動力世代」稱呼我們的孩子。在教學與課程的設計上,在對話與傾聽的關懷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孩子們恆毅力的成長性思維,在課堂與學校各項行事中Grit(恆毅力)、Perseverance(堅持)、Curiosity(好奇)、Optimism(樂觀)、Conscientiousness(自我覺察)、Self-control(自我控制)。這6項「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優勢」有意識的納入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中,以期待我們的作為是真實的促進孩子們的學習。

    在《學習的革命》中提到:『學校的目的以及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實現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保障挑戰高程度學習的機會,為民主社會做好準備。而教師自身必須從「教育專家」轉型為「學習專家」。「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必須在保障實現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的同時,也保障每一個教師做為專家成長的機會。』要成為學習專家,意味著我們必須更細微的思考「學習如何產生」、「哪裡容易遇到學習的困境」、「如何克服學習的困境」,這些都必須依靠我們更深入的備課與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傾聽,我們不只關心教材該如何教,更要探究學生如何學。

    要成學習專家,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我們同儕間的相互學習,在學校每一位同仁都是支持我們專業成長發展的夥伴,學校就是我們專業發展的基地,課堂是我們專業發展的場域及目的,也就是我們的學年共備、公開授課或領域研究,都必須聚焦在關心學生學習、形成同仁互相學習的正向學校同儕文化上

  因為學習,我們成長;因為學習,我們存在;學習,是我們追求更好」、相信會「更好」。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學期結束,寒假開始,也正是一個新階段學習的開始,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