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7.09.05


各位敬愛的同仁,新學期快樂:

這些年來,教學的名詞(或風潮)吹拂著,讓我們身在其中欲靜不止,很難置身其外。然而不論是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學、專業學習社群或者是新課綱中的素養導向教學、公開授課(備觀議三部曲)、彈性學習課程、跨領域學習,所指涉的共同焦點都是「學習」--只是由不同的面向觀照學習這件事。

   學校的核心價值就是學習。學校是學生與學生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教師與學生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老師與老師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是家長與教師相互聆聽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學校是專業學習的社群(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核心在傾聽與互學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書中提醒我們要保持著自我覺察與正向好奇、注意姿態和語態,可以發展出更有品質與深度的互動。

因應著不同的學習內容與目標,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在今年一月,國內翻譯出版了一本針對人類如何學習的研究,書名是學習的26種方法》,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三位教授共同執筆,書中依英文字母A-Z舉出了26種學習理論,並一一介紹該理論的原理、運用及例子。對於應該以教學專業自許或以學習專家自期的我們,這類書籍最大的意義在提醒我們檢視是否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將學習方法教導給孩子們,讓孩子在學習教學內時同時也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同時也促使我們省思,在眾多的學習方法中我們教會了孩子多少?倘使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我們希望教導出能夠終身學習的公民,那麼我們將不只是傳遞學習內容而已,也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學習的專家,熟悉並能運用學習的方法。

除了學習方法,我們給孩子的學習內容同樣重要。在學校最該教什麼?》及國內各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例子裡,都提醒著我們,除了按照教科書的領域學習,學生的學習還有許多的可能,還有許多重要的學習可能被虛無化了。《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告訴我們:「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力」),比IQ更重要,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進一步提供了明確的步驟,建議我們幫助孩子們擁抱學習和成長、面對挫折與適應。相信從教學現場的經驗,我們也都同意學習的動機與態度往往比學習的策略與技巧來的更重要,尤其是在協助學習落差孩子們的時候,非認知能力往往更能促進學習。

老師,就是促進學習的重要他人。

今年暑假,在一場研習中,看到了國教署給中小學新進教師的教師志業宣言,我覺得很棒,在此與各位同仁分享,莫忘初衷:

我以最真誠的心─
我願意投身教育志業,
用愛心與熱情關懷每一位學生,
用榜樣與公義引領每一位學生,
體察其需求,
啟發其潛能,
開展其視野,
厚植其素養,
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夥伴,
燃亮學生未來的希望與可能。

我願意與教育同僚
共享專業發展,
促進教育創新,
齊心實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之使命,
成為具有教育愛、專業力、執行力的新時代良師。

我誓將恪守此教師志業宣言,
以弘揚師道,鐸聲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