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105學年度上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105.08.31



 八月底,親子天下公佈了2016全國教育力調查結果。和往年不同的,今年,把「減C」結果列入了縣市教育力的評比,同時,在九月一日出刊《親子天下》(82期)也將「基本學力保衛戰:減C大動員」作為當期雜誌的主題。

    「減C」這個辭彙,是由國中會考而來,國中會考將學生測驗結果以ABC分別標示出「精熟」、「基礎」、「待加強」。整體來說,成績「精熟」表示學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能力;「基礎」表示學生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待加強」表示學生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而今年全國約有兩萬個孩子,五科拿C

    創立「均一教育平台」協助補教教學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表示:「5C不是一天造成的,過去很多學校忙著發展『特色』,學生的基本學力被耽誤,應該要從小五小六階段就做好學力檢測,透過有效的教學工具來提升學力,等到國中畢業,會考完再來檢討或是補救,就來不及了。」

    影響一個孩子學力表現的原因很多:先天生理、家庭、社經地位、社區環境、文化……,但是我們相信其中:「有效教學,是提升孩子學習力的重要力量。」如果每學期二十周,每週三至五節課(單一領域),每節課四十分鐘,孩子都在進行有效的學習,累積起的學習成果將是可觀的。

    教學,要緊的是教會,不是教完。教會,是教學生學會、會學。教學生會學必須培養「學習動機」、指導「學習策略」、養成「學習習慣」、建立「學習鷹架」、遷移「學習情境」、營造班級「學習氛圍」、建構「學習地圖」、挑戰「學習任務」、評量「學習結果」

    教學者要能達成「教會」這個目標,一定要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評量」、「備教法」。在進入每個課堂前,心中的已經有清晰的圖像,並且敏察課堂中與教材、與學生及學生對學生的對話及生成。

    備課若能透過群體的力量,共同分享、激盪、觀摩、學習,在加上自己課前的慎思、課堂的實踐、課後的省思及評量的檢視,不僅老師會進步,學生也將因此受益。

    學校存在的價值,不在得獎、上媒體曝光,而是真實的幫助的每一位孩子學習成就自己,每天有每一天的進步。當我們以「開啟孩子的幸福能力」為學校願景時,必須體認到,基本的學習能力是成就個人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礎石,當然健康習慣、良善品格、自信自期與合作樂群都是重要的。而孩童在教育幸福的感受裡,要有學習快樂、健康安全、團體歸屬、成就滿足及被珍視期許。

    當今社會氛圍,對老師不盡純然友善,教師的尊嚴與幸福感,必須建立在教育專業上,唯有踏實的付出、真誠的對待孩子、致力於專業提升、熱忱合作共好,才能在教育這個志業上永續承擔,期盼每位同仁,都能「看見孩子,提升自我」,為教育--「助人成人」引發良知良能的不斷改善歷程的本質而努力。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期末省思於校務會議



        今年,在召開期末校務會議的前幾天,遇上了校長遴選志願填寫。這是制度規定,服務滿四年,每一位校長都必須提出。面對選擇志願時,心裡也曾稍為猶豫了一下,自己問自己:「任滿了,為什麼不調動?」馬上心裡回答我的是腦海浮現出來了各位同仁、許多孩子的臉孔,一張張認真、熟悉的臉孔。

    四年前,來到崙背國小學習、服務,對我而言完全是意料之外,感覺命運跟我開了個玩笑:跑到這麼遠又這麼陌生的地方,過往在我生命中,崙背可以說是一個幾乎完全不存在的地方,但歷經了這段日子與大家一起努力,我深深感受到在崙背國小團隊裡的正向氛圍與積極投入在教育的團隊文化。

    在我心裡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再留在崙背,我能為這所學校做些什麼?要更多計畫,以爭取資源?參加各種評比,爭取更多榮譽?行銷學校,爭取更高知名度?這些看似重要,都不是辦教育的核心。我想回到四年前提出的願景四大支柱發展學校正向的文化、形成同仁合作的社群、耕耘多元創新的課程、經營聚焦核心的親師來重新檢視我們的不足。

    這幾年,各位同仁的積極成長,讓學校的社群文化、課堂風景逐步建立起來,在同仁的對話內容中,越來越多是對於學生、對於教學內容、對於教法分享、對於評量的討論,各學年或領域中的團隊感也越來越濃,大家能在一個合作、分享與欣賞的氣氛中一同為孩子努力。未來,學校將繼續鼓勵,讓共同備課、教學對話、社群合作、課堂創新成為崙背國小的核心文化。

    與教學密不可分的另一塊,是課程。校本課程在過去四年中,我們的改變較少,也較少著墨,許多點狀的活動,沒有經過精密的串聯,對孩子而言只是片面零散的學習經驗,欠缺課程化。在迎接107課綱上路前,這個部分還有努力空間,從對特色的定位、整體學習內容的聯繫與連貫,我們將逐步努力,透過參訪、研習、建立共識來形成具體的校本課程脈絡。

    閱讀與教學、與課程的聯繫,目前也是我們欠缺的。固然我們有圖書教師的申請、閱讀理解策略的專案,但還是少了透過閱讀增進領域課程學習或隨著學習年級的提升閱讀質量及策略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現在閱讀歸閱讀、課堂歸課堂。這需要行政、圖書教師、各領域教師及導師們共同通力合作,建構起一個整體閱讀課程架構。

    弱勢的孩子,一直是我心中擱不下的牽掛。不論是經濟弱勢、家庭弱勢、族群弱勢、身心障礙、學習弱勢,……的哪一種,這些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都需要我們給予更多關懷與支持。看到弱勢的孩子在學習上有了成就,是我最開心的事。在學校裡,助學、補救、特教、輔導與健康中心分屬於不同處組,各有執掌,但共同的核心就是在幫助弱勢的孩子,透過不同的資源工具,幫助孩子們順利成長、自我實現。導師是第一線,是最重要的第一線,即時發現、即時處理、即時求助、即時整合是重要且必要的。例如對學習弱勢的孩子,老師要能多費一些心,抱著及早介入的心態,透過科技化評量系統診斷或教學經驗,幫助孩子把落後的基本學習內容先行補救上來,在每天的課堂,就應該要做好第一層的補救教學工作。這當中,要即時求助,可以是向學年社群、輔導、特教、或補救業務的行政資源,發出訊息,期許用全校整體的力量,幫助每一個弱勢的孩子。只要還有一個弱勢的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協助,對我來說:校長,就是失職。

    本縣今年開始進行全縣學生的學力普測,預計在十月分析結果即將通知各校,學校將以嚴肅且謙卑的心情等待施測的結果,並且會和各老師站在一起,找尋幫助孩子學習更好的方法。

    暑假到了,期許各位都能:充電、準備、再出發!祝福大家!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老師,我們去哪裡?」



「父親的布鞋」-雲林縣崙背國小104學年度第二學期期初校務會議
小時候我曾住在豐原東邊的山裡,父親常帶著我入城。這條路很長,走起來總要兩三個鐘頭。每次父親走在前邊,我跟在後頭,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須兩腳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雙破舊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趕。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過一道鐵橋,一根根枕木的間隔比我的步子還寬。平常父親總會歇下來等著我爬過去,或索性抱著我過去,但那天他心裡不知牽掛些什麼,等到我爬過橋,抬頭一看,他已經失蹤了。
突然,我湧起一陣恐懼:這條路來回已跟著父親走過二三十趟了,怎麼一下子變得如此陌生?
我哭著等在橋端的田埂上,幾個鐘頭在黑夜裡又餓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憶,但呈現的總是父親那雙不停晃動的布鞋。午夜時分,總算由遠而近,傳來了母親苛責父親的聲音。後來我才知道父親回到家竟還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丟失。
今天,很多教師在上課,沒告訴學生我們去哪裡?,從不指出大體的方向。一開始就下定義,一味要學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為這便是思考訓練,這便是數學,其實這只是數學的形式
演示解題時也是一樣,一步步非常嚴密,非常工整,每寫一行問學生一句:對不對?學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對。這樣熱烈的上課情緒,該說是天衣無縫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學生素質不佳或教材不當了?
事實是:學生看到的不是路該怎麼走,他們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動,簡單的……”的換腳規則是知道的,但一旦沒有布鞋在前面帶路,便覺前路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麼走?
我深深相信,當時父親如果像趕牛一樣讓我走在前頭,出城的時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後問我:吳厝的大榕樹,舊厝的土地廟,阿公溪上的鐵橋,南坑阿婆家後的小徑……。你認不認得?而在我點頭之後,叫我逐一帶路走過。我必定在走過一趟,回到家之後便十分熟悉整條路徑。
如果父親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許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後,便要我帶路,他在後頭寧可隨我多走一點冤枉路,一邊加以修正。其後並畫圖比較近路與遠路,如此我不只會熟悉家城之間的路徑,城東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過一遭後便瞭若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親跑腿辦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該感謝父親,畢竟他不曾抱著或背著我走,使得我尚有一絲鎮定,能在漫長的四五個鐘頭裡守在同一個地方等著他與母親回來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裡,我看到學生不敢或不知問出一句:「老師,我們去哪裡?」 /黃武雄,(1974

            黃武雄教授是教改運動的發起人,其著作《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對於教育有很深刻的的見解。〈父親的布鞋〉一文,是四十多年前的文章了,寫的是童年一次外出的經驗,但對我們而言,看到的是在教學上的啟示。

        對於課程,有人以「旅程」為譬喻,我們不只是要帶著孩子走過學習的歷程,更要孩子未來有能力自立踏上學習的路途,開創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因此老師的角色不單是舉著小旗帶者孩子走馬看花,「這裏就是這樣這樣……」、「那裡就是那樣那樣……」甚至更糟的是老師自顧自的趕路往前,不管學生有沒有跟上,或者是學生對眼前的風景早已熟稔,老師叨叨絮絮無助於學生專心於課堂。

    對於孩子,我們總希望他們有能力走自己的路,在教學上,即是幫助他們學會學習,要達成這個目的,很重要的前提是:教學者自己必須要轉化成「學習專家」:同理學習心理、理解分析教材、發展學習策略、評量學習成果,以學習目標為導向,逐步鷹架學生的學習,鼓勵學生發展相互的學習,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探究與學習,嘗試讓孩子說岀:「我是這樣想(算、寫、說、做)出來的」。

    要能做到「同理學習心理、理解分析教材、發展學習策略、評量學習成果」唯有札實的備課,透過自我的實踐省思、同儕的分享討論,建立課程的方向感與教學的細部脈絡分析,老師自己要能讀懂教科書的編寫邏輯,並且更貼近孩子的思考方式,領著、等著孩子跟上來。

    對於老師們來說,最值得我們費心的是在學習上已呈現落後需要補救的孩子,這些孩子很多是在學習路上曾經跟丟了,想要再跟上卻只記得「那雙不停晃動的布鞋」卻不知該打哪走,若是有人願意多拉一把、多陪一程、多用孩子理解的話把路徑說清楚,孩子是可以跟上的。

    「把每個孩子帶上來」不只是一個口號,是在少子化時代身為教師無從迴避的莊嚴責任,所謂的教學,絕不只是老師照著既定的路途走過一回,更應該的是帶著孩子找尋、發現,共享探索新奇從已知邁向未知的豐富之旅。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備課,備什麼? --於1050113期末校務會議



備課,備什麼?
李政勳於1050113期末校務會議
    學期末大致看完了全校孩子這學期的作文,感謝老師的用心指導,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依老師要求寫出通暢入理的文章,也看到老師用心指導的歷程及詳細的批閱。寫作是許多細緻的的學習能力的組合,是語文能力的統整表現,無法一蹴可及,需要反覆的依孩子的學習情況補足修正。
   
    當然在孩子個別因素的影響下,有的孩子作品精彩絕倫,有的孩子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放下孩子的個別差異不說,就班級整體呈現出來的寫作成果,也能明顯看出部分班級較其他班級更佳,學習的更好。若分析各個表現較佳的班級,發現到在老師的教學上有幾個作法:目標清晰配合課綱、提出鷹架引導思考、結合教材讀寫合一、評量明確回饋學習,茲略述如下:

    寫作牽涉到的能力多了,不論是用字、遣詞、寫句、分段、成篇、審題……都很重要,都應該指導孩子,但當每一項都是重點,就是沒有重點國小寫作教學寫出的作文本質上都是習作(不同於創作),應當是根據教學時所強調的主要學習內容嘗試的習寫作品,老師應當讓孩子明白每篇目所強調的寫作能力目標,這些能力必須依據課程綱要在寫作部分所揭示的各學習階段能力指標。每篇作文應強調一項主要的學習重點,清楚的告訴學生這次作文:是要求句型仿寫還是組織分段、是要求審題立意還是發揮想像。師生都要清晰明白教學及學習目標,也就是所謂的「一文一重點」或「一文一得」。

    對多數孩子而言,寫作最痛苦的就是面對著一大張白紙,想到了老師要求的三段四段總分總(或啟承轉合),實在不知從何下筆。前面提過了,寫作是語文的綜合能力的展現,對於初學的人來說,須透過一步步的引導、分部的熟練,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因此,老師提供適當的鷹架協助,並逐步引導其思想開展是必要的。在這次檢閱裡,看到了分別有不同的班級使用到學習單、概念構圖、曼陀羅圖及透過共同討論、分段大意書寫、寫草稿等方式協助學生逐步從無到有、從紛亂到有序,開展思路,鋪排材料。

    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作等各項能力間是相互連結的,閱讀與寫作應緊密相連,而國語課文常常就是極佳的寫作範本。利用課文可以進行仿寫、改寫、延伸寫作、詰問作者、擷取局部等。這學期作文中,看到五年級進行〈智救養馬人〉以第一人稱改寫故事、三年級以〈聽神木說話〉進行仿寫創作,都有學生很精彩的表現。若是能夠進行讀寫合一的教學,學生在閱讀的理解將更形深入,寫作時也會有所本,更加充實。

    批閱作文是寫作教學裡重要的一環,教師批閱時應針對所強調的教學目標予以建議及評分。針對作文所下的「評語」,是以協助孩子寫出更好的文章為目的,評價式、聊天式的用語都應少用。批閱作文也是最個別化評量,老師審酌學生的「近側發展區」給予合理期待及目標,明確提出孩子可以更好的地方,並請孩子依此修正,再回饋到孩子進一步的學習。若老師批閱後學生沒有接著修改或補足,是非常可惜的事。

    上面分別談到目標、方法、教材、評量四項是我們應完整構思的內容,共同都指涉到一項重要的教學核心工作--備課」。這不只單是指語文領域寫作教學的備課內容,數學、自然、健體、藝文、社會……等各領域無不如此。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田立君教授《以案說理有效備課需要什麼》(2015)書中提到備課的內容包含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研讀教材、教學過程設計、教具學具的設計與準備、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課程資源的開發、預設與生成等,依他提出的主張,全面的備課工作就是備課綱、備目標、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備評量

    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是我們在擬定教學目標時的重要依據。課程綱要至少提供了我們各細部能力的循序發展脈絡,也明白揭示各學年階段學生應達成的能力目標,所以老師在備課綱時要縱向看,看孩子的能力成長;也要橫向看,看孩子的能力擴充及轉變。至少在心中要有個底,認知孩子能力發展的整體觀,形成學習的一張地圖。

   當心中對課綱有整體性的掌握後,接著要針對每個學習單元甚至是每節課訂定學習目標,以寫作課來說即每篇作文教學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具體目標,這樣的學習目標在狀況允許下,最好能夠共同準備,學年或社群大家一起討論,規劃出整學期或整學年的學習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孩子的先備知識經驗,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所以對孩子認知情意技能的分析,是我們在備課時不容忽略的工作。備學生包括理解班級整體孩子現階段身心發展及過往的學習經驗,也要加上對個別孩子學習情形的掌握。從對孩子的理解,設計切合的教學。

    教材是發展學習能力的載體,也是我們進行教學時師生依循的文本或素材。目前因受限於篇幅限制,我們使用的課文大多偏向於輕薄短小,但學習的內容不應因課文少而空洞,所以必須要從有限的篇幅中分析出學生可學習、應學習的內容,找出最核心的概念及概念組織,反覆閱讀教材是教師應有的作為,並透過共同討論,站在學習者的立場從新思考應當如何學習

    分析、理解教材後,教師的專業在設計教學活動,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性質的教材,找出最妥適的教學方法。不必要移植模仿,不必要標新立異,以對學生學習負責的態度,進行教學。當然,當進學習共同體強調的聆聽對話、協同學習、伸展跳躍、主動學習等要素及十二年國教課程核心主動、互助、共好是我們設計課程時可以置入的重要理念。

    最後,在備課時應當將評量一併納入我們的教學準備中,思索要評量哪些知識概念及技能,要如何確知學生的學習情形,要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學習回饋,要如何針對評量情形幫助孩子再學習。

    用心的備課是成功課堂的基礎,沒有用心的備課,觀課議課也將指是流於形式。方今無論任何的教育改革,真正的關鍵都在課堂。2015年天下雜誌教育專刊裡,花了許多篇幅報導為迎接十二年國教,國高中端透過社群進行共同備課的案例,啟示了我們,備課不是一個人的事,而需要一群人,共同備課可以讓備課更深更廣。教師學期的開始不是在開學日,應該是在前一學期的最後一天,因為,有效的教學始於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