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



    最近兩週內,陸續進行了一場校內教專公開觀課的教學、到嘉大附小進行學習共同體的備課(教學前會談)、觀課與議課(教學後會談)與到鄰近學校分享備課、觀課與議課的講座,分別扮演著教學者、觀察者與他者,嘗試著對教學不同的角度與距離。

     其中,在臉書分享到嘉大附小觀課的動態時,有人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觀課,觀什麼?」一時籠統的即時回答了:「教專觀規凖,學共觀學生互動,翻轉觀學習」的答案,這片面答案不全面,也不深入。這個問題,應該是每一位教師,自己應該清楚思考,並且反覆詰問的。

    備課、觀課、議課(還可以加上說課及寫課)幾個詞雖然普及沒多久,但是在近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精進教學、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學的政策及思潮助長下,已經是老師們耳熟能詳的專業流程了,加上「古已有之」的教學演示觀摩,提供我們豐富的經驗,所以對部分教師而言,這或許只是想當然耳「不學而成」的新瓶舊酒。

    然而,真是如此嗎?有的人可以從每次的「備觀議」逐步累積功力,教學相長,有的人卻總是原地踏步、不動如山,原因何在?我認為還是要回到源頭,從新思考每一位教學者、協同者、觀課者對「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這大哉問的深刻省思與釐清。

    一堂課,不外乎學生、教材與教師三者脈絡發展與交織,換個方式說就是「學習策略」、「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互動與交融。備課、觀課、議課就是針對學生學習策略、教材學習內容、教師(教學)--學習經驗的深入、細心、敏察的關照、思考及反省。扎實的「備觀議」過程,是每一位老師立定腳跟再出發的重要礎石,其中有學習、有思考、有實踐、有對話、有省思、有修正,構築成一個動態的成長歷程。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因為是由政府政策推行,以有效教學實證研究為基礎,必然有較嚴謹的步驟與規範,以校內形成的共識規準為教學依歸;學習共同體是由「互相學習」的願景發展出各國的實踐經驗,不強調一步一步的SOP,但總不能與其「公共、民主、卓越」教育哲學相悖;教學現場草根倡議的翻轉、創新教學則是出自各名家(張輝誠、王政忠、陳麗雲、溫美玉、卓憶嵐、屠淑玲、林怡辰、吳明亮、蘇明進……等很多,很多可以算也可以不算)在各自崗位上,踐行理想、相互串連激盪發展出備課模式與技術、對觀課、議課、說課、寫課則有各自的樣貌、規範或不規範。所以在進入備觀議的流程時,要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是依哪一種前提下,依何種目的進行。

    總的來說,備課、觀課、議課、說課、寫課對老師深化學習、釐清盲點、吸取經驗、反思教學、印證理論是有的幫助的,而這些幫助效果要看投入其中的用功而定。相信很多老師都樣這樣的經驗,教過幾十年的書,印象最深,往往都是自己曾經最用心準備、得到最多回饋的課;觀課時也是如此,看的越精、記的越細,疑惑越深,自己事後的所得越多。

    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下次若再有人問,我會說:「這是好問題,先問問自己,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