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建立以「協同」、「探究」及「實踐」為核心的教師學習文化--104.09.03校務會議報告



         今年暑假71314天,在國立中正大學,聚集了1700名來自全國各地以偏鄉為主的國中小教師們,辦理了一場大規模教師自主的「共同備課」,由教學現場的教師擔任十二組講師、助教,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教學的實務及策略,寫下了台灣教師自主研習的新歷史。

        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已經不再限於「由上而下」、「零散片段」、「配合政策」的單一演講式進修研習,越來越多的老師嘗試著經由提出疑問、相互分享、相互激勵、勇於嘗試改變,針對學生問題、教材疑難,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發展出更棒的教學工具,進而寫下一個個的教學實例,在分享的過程中,修正、改善。

        教師的學習,已經走向「協同」、「探究」及「實踐」。

        不論是教專、學共、評點課或學思達等翻轉教育,都共同強調「備課」、「觀課」及「議課」的課堂三部曲,以求教學再精進,藉以發展出有效教學。這樣的三部曲必須加入集體智慧,才能夠體現出深層的學習意涵,所以就成為「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在這樣的思維下,發展教學時,各位同仁間的相互對話、相互聆聽就是必要且重要的歷程。在這樣的歷程中,同仁們保持著謙虛開放的態度,針對探討的主題,思索自身經驗、教育學理及他人見解,在彼此互動中,釐清教學的思維、探索文本的意義、發展教學的流程、理解學生的迷思與挑戰、設定課程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很重要,比直接得到結果還更重要,群組投入其中,將自然形成「教師的同僚性」,老師們可以得到不假外求的支持力量。

        教學的工作,必然帶有探究的成分:產生疑問、形成問題、研讀資料、形成假設、嘗試解決、分析結果、驗證假設。這當中,未必要如同寫論文般的嚴謹,但研究的態度是一致的。以每一位老師都會遇到的「一般補救教學」來說,必須透過有效的教學及針對單元內困難概念進行診斷與補救,老師們必須採取探究的態度與程序,了解全班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聚焦成具體的問題,詢問有經驗的老師或閱讀資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實施在課堂,最後再從學生的學習成果分析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策略。再舉更具體的例子:六年級數學比和比値單元中「比的應用」來說,部分學生會對應用文字題求答是「部分」或「整體」產生混淆,老師必須要先界定出孩子是不會計算還是不知要算什麼,如果孩子是不會判斷要算什麼,那麼老師透過閱讀資料(或詢問),可以發現導入「畫線段」圖示有助於學生找到問題,進而將此帶入課堂教學中,再從學生學習結果檢視如此教學是否有效,這個流程,就是教學探究的例子,而這樣的教學探究還可以經由「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課堂三部曲求得更周延更深化的實踐經驗。

        教學有歷程意義,但也是成果導向的,教師所有的學習與成長,必須經由實踐,在課堂產生真實的改變,才對教育有意義。老師們在職成長的過程中,參加過太多太多「聽了,但永遠不會做」的研習,這是浪費,不是成長。20158月遠見雜誌以「0.1的改變」為封面標題,報導了許多教育界正在發生的改變,0.1之所以能夠產生力量,重點在於實踐。老師的專業,永遠不在於「聽了某某的演講」、「看了某某的書」,而在改變,在理解班級孩子後,亟欲基於教育理念而做的改變。真正的實踐,發生在課堂,可以是模仿(數學日記、自然筆記、班經薪水制、學共分組),也可以是創新。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記得要留下紀錄,適時省思,討論修正,也必須透過集體智慧的分享:備課、觀課、議課從中提升自我的教育專業實踐力。而這些,必須從導向孩子學習成果的改善,才有意義。

        教育工作終究要回歸到教育價值的實現,不是去完成上級交付的工作,不是滿足哪一樣評鑑要達成的指標。老師自己、年級伙伴、同領域教師、社群伙伴、教專觀察伙伴等就是教師成長的友群,教室課堂就是教師成長的基地,以自身教學工作的實務問題,不論是教材教法、學生輔導、班級經營、課程研發、教學精進等從切身的問題出發,尋求真實的解決改進,抱持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永續成長」的心,面對孩子、教材及自己,如此,才是教學相長,才能長保熱忱與專業。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老師,您備課了嗎?



老師,您備課了嗎?

    暑假已經過了一半,孩子們在數週後即將回到校園,開啟新學年的學習。老師們,您準備好了嗎?

    陸續聽聞到一些老師們,利用暑假出國、環島,但七八月,除了持續的行政事務外,對老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備課,完成備課,不是外界或法定給予的工作,而是教師對自我專業負責的基本態度。

    在學校現場,許多學校及老師利用個兩三天,開課發會、年級及領域會議:討論學校重大行事、年級共同行事、議題融入課程等行禮如儀完了,再加上個整理教室、準備簿本、班規就當成備課了。

    然而,這樣的備課是不完備的,做的只是備課的外圍工作。備課的核心主題很簡單:「學生,學什麼?教師,怎麼教?」從一堂課四十分鐘,應該如何進行到一整個單元的所有安排,是前應該有清晰的藍圖。所有的備課工作,不論是自己備、學年領域共同備課、網路社群備課等,都由這樣的核心出發。

    因此,教師備課要做的是以下四項:
一、    分析教材內容、
二、    安排學習經驗、
三、    瞭解教學對象、
四、    擬定教學評量。
從課本出發,踏實地深入教材文本,看懂每單元課本教材的脈絡、單元能力的前後連接及各領域間的橫向聯繫。

        翻開課本,老師要能熟稔整學期各個單元的架構,以國語為例:要能清楚各單元提供了什麼樣的寫作連結(文體、段落架構、主題內容、詞句),老師們要提供什麼樣的鷹架幫助孩子學習到閱讀策略及寫作方法、每課一重點要安排哪些語文學習的要素。每篇課文,要如何帶入語詞及生字,就以識字來說,是要分散識字(隨課文識字)、集中識字( 歸類識字 )還是字族文識字...,這都仰賴老師在事前備課時用心深入,掌握文本特性,進行安排。接著還要設計好教學策略,擬定關鍵提問,提供學習工具(圖、表、學習單等)設定「查核點」,這些,都是備課要做的工夫。

    再以數學及自然等領域來說,教師要先掌握單元主題往前往後與各學年的銜接,也要清楚在單元主題下,有哪些次主題,還有這些次主題間的聯繫關係。當然老師也要能看懂課本,明白在課本裡編輯們提示了哪些重點,有哪些必須具體操作,又有哪些是要發展延伸。

    在教師減授鐘點、寒暑假被明訂備課的今日,不論是外界還是教學現場,對於教師做好備課的期望是越來越殷切,走進教室才翻開課本,數十年如一日的教法已經不符時代對老師的要求了,敬愛的老師們,您,備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