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教學在內心與世界交會處--遇見孩子遇見世界遇見自己

雲林縣崙背國小106學年度上學期期末暨下學期期初校務會議校長報告
年末歲初,冬逝春來,感恩辛勞,敬祝各位同仁教安:

    年年相似,歲歲不同,年歲流轉間,總不禁反思,在每日的教材、學生與行政庶務的交織環繞中,我們對教育的熱忱究竟是漸被磨光還是越磨越光?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來說,身處真實社會的成年人階段心理關鍵挑戰在進退間的平衡(生產繁衍VS.頹廢遲滯):一方面期待進取,以充沛的精力創造工作意義;一方面希望拒絕某些不必要的任務與責任,以將有限的精力做最大的發揮。這樣的的心理發展挑戰對我們在課堂中的教學決定,往往也產生了影響,我們都想要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好,但不想陷入疲於奔命。

    拜網路傳播所賜,教學策略技巧百花齊放,名師輩出,各式研習此起彼落,教育議題風起雲湧,好不熱鬧。多數老師們不論是自願或被動,也負起更大的學習責任與壓力。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策略、工具讓老師們學習、選擇運用在課堂上,固然是好事,但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教學方法片段的進入到課堂,不盡然都能有效的提升我們的教學。

    《教學的勇氣》告訴我們:「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認同(identity)與人格統整(integrity)」;對涉及優質教學的努力,我們常思考「what」、「how」、「why」的問題,但我們極少思考who這個最重要的問題:這位教學者的自我(self)是誰?老師在課堂裡的投入與表現不只是教材的呈現,也不只是對學生的反應,更是自我內在的投射,包括內心的渴望、恐懼、自豪與相信。

         教師自我反思是重要的,要與自我內在教師對話,詰問自己:在每日的課堂的工作中,「有哪些事令我生氣勃勃,充滿活力?」 、「有哪些事只是為了滿足外界對我的期望?」、「有哪些事只是因為規定不得不然?」、「有哪些事我渴望做到更好,但因恐懼令我卻步不前」、「什麼時候我會樂在其中?」、「這樣的教學適合我嗎?」、「這是不是真正的我?教學不只是執行,也絕不是由上級、學者、社會大眾告訴我們做這做那會更好,教學可以是實踐自我的歷程中,同時讓孩子、世界因而更美好,真正的教學改變源自於自我心智模式的改變。

          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中強調: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性」兼備的專家,內在的體悟、直覺等非概念化的「默會知識」與「科學專業知識」同樣重要。所以除了不斷地參加研習、吸收新知之外,更應探索內在的生命世界,勇敢的面對自己、相信自己、成就自我身心靈健康。

          要成為更好的老師,不必然要是名師或像名師,但一定要是自己,是更好的自己,是有勇氣面對恐懼、審視自我、相信自我能夠有更優質教學的自己。畢竟當我們向內自我審視時,所看到的不一定是閃閃發光、令人自豪的東西。但因為我們相信更好、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們願意坦然接受現在不完美的自己,並且將在教學實踐上努力超越自我

    Frederick Buechner說:「職業是你內心深處的喜悅與外部世界的需要相會合的地方。」期待並祝福各位在教學工作中都能身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