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校長教師公開授課答客問



校長教師公開授課答客問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實施要點明定:「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國教署依據該規定於105年10月17日臺教國署國字第1050111992號函頒布「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實施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參考原則」讓國中小學校在108新課綱實施後辦理公開授課有了依循的原則。

課綱一出,校長公開授課成了話題,許多似是而非的想像問題在耳語巷議間流傳,主要是因為對公開授課的認識受到過往的優異教學技巧演示、教學觀摩與近來學思達開放教室或中國大陸評點課的影響。認為所謂的公開授課就是教給大家看,忽略了課綱強調的「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的目的性。

以下,針對一些常聽見的問題,簡單釋疑,請教方家。

問一:公開授課,不是早就有了嗎?教專、學共、學思達、MAPS都有公開課或開放教室的機制,國教署訂定之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原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答:依國教署105年10月17日頒布之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參考原則,學校辦理公開授課應有如下幾個特點:(一)全員參與:不論是校長、專任教師、聘期為三個月以上代理、代課教師規定應進行公開授課;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期不足三個月之代課、代理教師有意願公開授課者,視同授課人員。(二)校本運作: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應在服務學校每學年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以校內教師觀課為原則。得與各教學研究會、年級或年段會議合併辦理;並得於專業學習社群辦理。(三)完整流程:公開授課流程包括共同備課、接受教學觀察及專業回饋(簡稱備課、觀課、議課);觀課人員,以全程參與為原則。(四)親師共學:學校應定期邀請家長參與教師公開授課或其他課程及教學相關活動,增進家長關心教師教學、學校課程及教學實踐,建立親師生共學之學校文化。

問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已經有各種研習、社群或工作坊,學校為何要辦理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答:在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中敘明公開授課的目的是「1.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2.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教與學為學校的核心,學校一切作為都必須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此點自不待言。值得吾人關注的是「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這一點,也就是學校辦理公開授課目的是在建立教學文化,建立一種同儕共學的文化。如同推動專業學習社群一樣,希望透過同儕的互助協同合作,發展教師專業。以這個觀點來看,學校辦理公開授課是教學領導也是學習領導;是分布領導也是教師領導。透過共同備課中的專業對話互動、公開觀課時善意的敏察學習脈絡、集體議課下虛心平等省思教學再成長契機。在這當中,教師同儕彼此互助共學,從教學實踐現場發現、解決、探索教學實踐現場問題,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課堂開始、為課堂進行、到課堂驗證。教師同儕就是彼此共同專業發展的支持者,學校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地。

問三:校長綜理校務,並未擔負級務、課務,為何要參加公開授課?

答:撇開總綱規定不說,校長本身即負有教學領導的責任,公開授課是校長教學領導實踐的途徑之一。學校辦理公開授課是為了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而校長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校長公開授課一般的疑問是:校長在校不須排課,沒有課務及級務,擔任授課者只是蜻蜓點水,借班上課在對學生不了解、對課程脈絡不清楚的情形下,甚至有干擾學生原有學習安排的疑慮。

於是校長擔任公開授課應更著重在共同備課,以平等共同學習者的態度與該班級、該領域教師同仁,從零開始,審慎的進行教學準備,包括重新理解課程知識架構、分析教學文本、理解學生學習起點、設計教學目標、安排教學評量。當校長更加投入在細密的備課上,與同仁共同成長學習,教學領導的影響力也正在發揮。

在集體議課時亦然,校長以教學者的虛心反思,與議課者共同察覺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發生與困難,找尋出在課堂實踐裡可以再精進的議題,與同仁共同對話,互助成長,將更能促進形成學校同儕學習的文化。

不過要在這提醒校長們的是:在擔任公開授課教者之前,建議先入班觀察或實際教學一次以上,了解班級的學習文化、認識班上的孩子們、掌握學生學習起點、銜接該班原有學習脈絡。

曾聽過有人戲謔說,校長久未實際教學,公開授課時教不好怎麼辦?公開授課不是優異教學技巧競試、不是教學觀摹也不是評點課,是在共同備課後將集體智慧實踐於課堂的日常作為。校長如同全體的老師一樣,在教師專業成長路上是學習者,有無限的成長空間可以探索。參加公開授課正是校長與同仁攜手邁向成長的開始。

問四:家長應如何參加教師公開授課?

答:在總綱中規定:「學校應定期邀請家長參與教師公開授課或其他課程與教學相關活動,引導家長關心班級及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實踐,並能主動與家長正向的溝通互動,建立親師生共學的學校文化。」在此之前〈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3條、第8條、第9條中有家長參與的相關規定,這些都是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三項規定更具體的實現。

與教師享有教師專業權不同,家長依法享有教育參與權;在參與公開授課時其目的與程序上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參加公開授課的目的是形成學校同儕共學文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家長參與公開授課目的是增進對教學及班級事務的理解,引導家長關心,促進親師合作。所以在作法上不同於教師間的「備課、觀課、議課」,在邀請家長參與公開授課時,學校應安排說課、觀課、親師座談。

對家長說課旨在建立家長觀課前對教師情境安排、文本理解、教學目標及師生互動的認識,以便家長能清楚教學時的情境,並於事前提醒家長觀課時應注意遵守的事項(例如不干擾學生學習),是否同意錄影等事項亦應於事前規範好。

觀課完應安排有親師座談,對家長的疑惑應予釐清釋疑,也可從課堂上的學生表現,討論出親師合作幫助孩子學習的具體建議。 家長體參與教育事務,以學生之最佳利益為目的,透過家長參與公開授課,將有助於學校親師共學文化,學校應以正向態度與家長攜手合作,共同為促進孩子更優質的學習。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談議課


議課的重要性
     在公開授課三部曲中,議課是教師協同專業成長最重要的部份。
   
議課是教學情境脈絡的意義化,議課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再檢視,議課是教學成長的起始點。

「議課是不是在談教學者缺點或優點?」
「面對同仁,萬一我在議課說的不好聽,會不會以後不好做人?」
「議課要不要給教學者建議?」
「對於已經上完的一堂課,也不可能重來一次,我們再來討論它,有什麼意義
「看完一堂課,我只覺得教的很好(或很差),沒什麼要說的,還要參加議課嗎?」
……
    面對著議課,帶著過往教學觀摩的經驗,老師心中難免會有些疑惑。

    然而,議課比觀課還重要,一場深入的議課,是可以讓教學者及觀課者同時找到進一步成長的出發點。

    要釐清對議課的疑惑,必須從議課的意義及目的來說:「議課是教學者及觀課者參與共同備課、公開觀課之後,依據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表現及參與者的發現,針對學習發生、教學困難進行對話、產生疑問,從個殊課堂活動中找尋普遍性教學議題,以利教師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因此議課有以下幾點特徵:
1.      教學者與觀察者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共同參與一堂課的形成及詮釋。
2.      根據具體的證據進行對話。
3.      深入課堂、聚焦疑問、產生議題。
4.      從經驗產生啟示。
可以說議課是一種課例研究,從實際課堂中找尋教師成長的契機。


    議課是教師協同共同成長的機制,從實際課例中找群專業發展的議題。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有效的議課上。有效議課,是將議課內容聚焦在「教師、教材與學生的交織」上,這些教織包含教師與教材構築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設計;教師與學生建立的聆聽、串聯、回歸;學生與教材運用的策略、反思與創造;學生與學生互動的合作、學習與聆聽;以及綜合教師、教材與學生形成的評量。
    在共同備課及公開觀課的基礎上,議課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檢視、聚焦、分析、詮釋、提問、形成專業成長議題。
    完整的議課在過程中可帶出「所見、所感、所疑、需行」四個層次的討論:先對話彼此的所見,舉出具體的教學設計、師生互動、學生表現,聚焦出特別需要關注的課堂事件;接著以參與者對教學活動的敏察,說出什麼地方令自己感覺很有趣、很驚訝、很感動、或是好奇,可做為進一步對話;再來分享自己的反思或疑惑,例如「今天學到了什麼?」、「在今天利用刪去法的策略教摘取大意中發現孩子不會判斷細節,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在議課參與者的對話中,共同針對疑問進行經驗分享,集合共同智慧,當然不一定要立刻找出確切的解答。最後,找出我們可以進行的明確專業發展活動,不論是社群研討、專書閱讀、教學實踐或參加研習。


    在三人以上集體議課時,應設有主持人,並建議依照結構性的程序:
(一)主持人開場。(感謝教學者、觀課者)
(二)教學者分享(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時的印象及遭遇困難)
(三)議課者輪流分享具體所見。(一、二點)
(四)教學者回應議課者。(可再補充教學理念或者請教疑問)
      程序三、四依實際討論情形反覆進行數輪
(五)主持人依上面對話中歸納出討論議題
(六)参與者對討論議題進行分享
(七)主持人串聯發言者對話,鼓勵後續專業成長活動。
(八)感謝大家。
若是三人以下的議課,可以依照教學後會談的程序進行即可。

    備課、觀課、議課是一組緊密結合的流程,每次議課的結束,也可以看成是下一次備課的開始。從備課開始直到觀課完成,可以說是教學聚焦深化的過程。公開授課在校本的實踐,是學校形成教學文化,構築同儕合作,發展教師專業,建立學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一環。目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已日漸普遍,相關資料也較多。然而議課是公開授課流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議課才能真正促進、協助參與者成長。

(本文參考劉世雄:《台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p99-p108、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劃辦公室:《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p5455,僅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