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為何要共同備課





        開學前,分別與各年級導師進行備課的的對話,聽老師們談談對於國語、數學在第一次訂評量範圍內的文本及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前應做的檢核、各單元的重點概念即能力、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老師想要進行的教學安排及評量內容。每個學年都只有一個小時,所以當然一次是談不完的,重點在鼓勵老師們深入文本、看到學生、期待自己。

        與其中一個年級討論時,有位老師坐在一旁,從頭到尾不發一語。

       短短一個小時「與校長有約共被」時間一下就結束了,因為發現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討論完,學年主任就邀集各老師再次共備討論,並請大家說說適合的時間。

    「為什麼要共同備課?你們剛才在那裡討論的文章結構、文本段落大意、句型、相似詞、相反詞、部首部件、寫作指導還有閱讀提問等,在教學指引裡都有,我以前只要把指引看熟,掌握了重點教給孩子,他們都學得很好。要有額外補充,教科書商也匯幫忙提供,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共同備課?我覺得有些浪費時間」那位討論時不發一語的老師對學年主任這麼說。

        開學前兩天,大家都忙,因位有成員反對再次約時間共備,所以這個學年接續下來的討論也就不了了之了,畢竟有討論習慣的人,是可以私下再找同仁一起備課的。

        這事因引發我的反思:「為什麼老師要共同備課?

        當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這樣的課堂三部曲已被視為發展教師專業,實踐課堂改變的核心步驟;並成為校本深耕課程與教學,提升學生有效學習重要歷程,這問題必須要釐清,才能有意義的伴著老師一起往前走,避免人云亦云的流於形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依本校老師提問的理路,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來探討:一、「教科書教學指引裡(以國語為例)都已經幫老師們做好了文本分析:內容結構、段落大意、生詞解釋、生字重點,老師們就依指引來教學應該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再花力氣分析文本,建構教學重點?」、二、「自己準備要教學的內容就好,為什麼還要花時間一起討論?」

        就第一個部份來說,大家都很明白「給魚吃,不如教會釣魚」的道理,這道理用在教學上就是「教學生教材,不如教會學習」。可是要教會孩子釣魚,老師自己也要先會釣魚。從教學指引獲得的文本分析、教學重點等,就是書商直接給老師的魚,不是老師自己去抓來的。老師從指引得來的教學重點在拿來餵給孩子,要能培養孩子學會釣魚,真的是「緣木求魚」。唯有直接面對教學的文本,下功夫解構(篇段詞字與寫作)後再從新建構,帶領著孩子邁向學習的歷程,以探究的精神踏實的「發現」、「學習」,才符合教會釣魚的理念。當然在這過程裡,教學指引會是我們有用的參考。

        第二層要思考的是:準備教學的路上,老師是不是一定要有夥伴?自己備課,當然可以!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在準備的教學的歷程裡,只靠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有時會有侷限,對自己的成長助益不大。若是能夠與一群目標、志趣相投的夥伴,共同投入對教學的事前工作,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從不同角度解析教材、想像教學、檢核學習、補充內容、連結生命,踐行「教學即探究」的理念,那麼老師在每一次的備課其實也都是促進自己的成長。

        教師共同備課,不是時髦,不是被動配合,應當是基於促進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而發展出同事間的學習共同體,是「教學相長」的職涯生活具體展現。為何要共同備課?因為幫孩子、幫夥伴,更重要的,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