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教室走查觀課回饋



    常常有事沒事就到各班教室走走,學校老師多已習慣我會偶爾駐足,隔著窗看孩子上課了。

    教學可以說全然是教師特質的展現,同樣的流程,但換上了個人特質不同的兩人,呈現出的風格就完全不同。上課時活潑、沉靜、高昂、低沉、叨絮、簡約其實都是老師個人生命的特質投射,無關好壞。

    漸漸的,已不只關注老師的教學方式;但放更多的目光在孩子的學習情形。老師不容易改變,但孩子每節課堂都應當好好把握。

    學習表現,可以是模仿,可以是創發;可以是沉思,可以是討論;可以是手舞足蹈,可以是寫形繪意;可以是群組團隊共同成長,可以是個人獨身深思熟慮,班級散發的氛圍或沉寂、或熱絡,不一而足,但總有一樣共同特徵是「專注」,專注在與自己相遇、專注在與他人相遇、專注在與世界相遇。因為專注,所以會聆聽、會沉浸。學習最大的喜悅,就是由沉浸而生。

    難過的是,總有孩子「逸」出去了,置身教室,卻不在教室,課堂的週遭與他無關,沒進入到群體、沒進入到教材、沒進入到學習。就生命而言,這是嚴重的浪費。

    老師的教學,首重的就是把每一位孩子拉近與教材對話互動的情境中,而不是趕著呈現教材。所以老師不只是教材的轉化者,更是學習的設計者、促發者、媒合者。

    「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思考,是當今教學者無可迴避的最大課題,不同認知風格的孩子,如何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習策略、建立學習成就、後設學習監控、形塑班級學習社群,如何因應不同學習領域,掌握學科核心,讓孩子走入外在世界進行學習旅程,又再回到內在世界與自我對話,同時能夠與同儕進行互動,這些,是我們教師必須即刻、隨時又長期省思的核心思考。

    面對「翻轉教育」、「學習共同體」、「行動學習」、「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差異化教學」、「分組合作教學」等許多幫助我們教師的教學的理念、技巧紛紛出籠,我還是相信:「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最適;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們把握住「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學的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